您所在的位置:为你辩护毒品网
了解了多巴胺,不仅了解了毒品的成瘾性机制,还知道了人为什么会愉悦
作者:周向阳律师编辑 时间:2018-04-15 来源:为你辩护毒品网


【摘要】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递质,研究人员发现,该物质也可以影响我们的决策。

  长期以来,很多科学家认为多巴胺分泌与时间感知之间存在某种关系。

  神经递质多巴胺是抗体产生的关键调节分子

  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研究发现: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是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就会分泌多巴胺。这也就是为什么情侣约会时要去制造新鲜、刺激或是挑战性体验的原因,科学原来也有这么感性的一面!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用来帮助细胞传送脉冲的化学物质。这种脑内分泌物和人的情欲、感觉有关,它传递兴奋及开心的信息,可以使我们从赌博、性爱和吸毒中获得快感,另外,多巴胺也与各种上瘾行为有关。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基本信息


  中文名:4-(2-乙胺基)苯-1,2-二酚

  英文名Dopamine

  别 称:多巴胺

  化学式:C8H11O2N

  分子量:153.18

  CAS登录号:51-61-6

  熔 点2:18~220℃

  沸 点:337.7℃

  水溶性:易溶

  密 度

  1.247g/cm3

  外 观:白色或类白色有光泽的结晶体

  闪 点:158℃

  应 用:药物治疗

  外语缩写:DA

  汉语拼音;duō bā àn

  物化性质

  密度:1.247g/cm3

  熔点:218~220℃

  沸点:337.7℃ at 760mmHg

  闪点:158℃

  储存条件:库房低温,通风,干燥 [2]

  多巴胺受体

  多巴胺受体是通过其相应的膜受体发挥作用的一种位于生物体内的受体。多巴胺受体为七个跨膜区域组成的G蛋白偶联受体家族,目前已分离出五种多巴胺受体(DA2R) 。根据多巴胺受体的生物化学和药理学性质,可分为D1 类和D2 类受体。D1 类受体包括D1和D5受体(在大鼠也称D1A和D1B受体) 。D2 类受体包括 D2 , D3 和 D4 受体。两类受体的 C端含有磷酸化和棕榈酰化位点,涉及激动剂依赖性受体的去敏感化过程和第四胞内环的形成多巴胺的配体化合物很容易将 D1 受体和 D2 受体家族区分开来,但大多数化合物不能区分相同家族的受体亚型。  科学家们通过试验发现,如果人缺少多巴胺的受体,就会抑制兴奋。如:一般身材较胖的人体内都缺少多巴胺受体,他们在接受食物所给的刺激时,往往要比正常人慢。因此,他们需要更多的食物来满足自己对食物的快感。

  多巴胺受体的多少和人的遗传基因、生活方式、外界刺激都有一定关联。

  多巴胺特性

  多巴胺(dopamine)是NA的前体物质,是下丘脑和脑垂体腺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中枢神经系统中多巴胺的浓度受精神因素的影响,神经末梢的GnRH和多巴胺间存在着轴突联系并相互作用,以及多巴胺有抑制GnRH分泌的作用。

  中脑的神经元物质多巴胺(Dopamine),则直接影响人们的情绪。从理论上来看,增加这种物质,就能让人兴奋,但是它会令人上瘾。多巴胺在前脑和基底神经节(Basal Ganglia)出现,基底神经节负责处理恐惧的情绪,但由于多巴胺的缘故,取代了恐惧的感觉,因此有很多人的上瘾行为,都是因多巴胺而起的

  你有否想过,人为什么会思想,会有感觉,会对一些事物热烈追求。这些行为某些方面有可能是我们身体内一些化学物质(大分子,小分子)在神经系统中的作用。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

  阿尔维德·卡尔森等三人就是研究这种人皆有之的物质而获得诺贝尔奖。多巴胺能影响每一个人对事物的欢愉感受。

  人的脑中存在著数千亿个神经细胞,人所以能有七情六欲,控制四肢躯体灵活运动,都是由于脑部信息在它们之间传递无阻。然而,神经细胞与神经细胞之间存在间隙,就像两道山崖中的一道缝,讯息要跳过这道缝才能传递过去。

  这些神经细胞上突出的小山崖名叫“突触”(synapse),当信息来到突触,它就会释放出能越过间隙的化学物质,把信息传递开去,这种化学物质名叫“神经递质”,多巴胺就是其中一种神经递质。

  多巴胺的作用是把亢奋和欢愉的信息传递,人们对一些事物上瘾主要是由于它。诺贝尔委员会主席彼得松在评论今届奖项时就说:“烟民,酒鬼和瘾君子统统与多巴胺数量有关,受多巴胺控制。”

  香烟中的尼古丁会令人上瘾,是由于尼古丁刺激神经元分泌多巴胺,使人感到快感。因此,一些戒烟研究,都以针对多巴胺来进行。甚至有学者提出,爱情的产生,也源于多巴胺的分泌带来了亢奋。

  人的生理状态和精神状态无时无刻不处于体内各种激素的调控之下,激素们演绎着复杂冗长的剧情,呈现出人生百态,多巴胺在其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多巴胺(Dopamine)是下丘脑和脑垂体中的一种关键神经递质,能直接影响人的情绪,同时中枢神经系统中的多巴胺浓度又受精神因素的影响。这种神奇的物质可以使人感觉兴奋,传递开心激动的信息,激发人对异性的情感。其实,我们的大脑中有一个爱情中心,就是下丘脑,下丘脑分泌的多种神经递质,比如多巴胺,肾上腺素,就像丘比特之箭,当一对男女一见钟情时,这些恋爱兴奋剂就会源源不断的分泌出来,于是我们有了爱的感觉,享受爱的幸福,甜蜜甚至眩晕,陷入其中无法自拔,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也是“多巴胺们”在发挥作用。

  人们总是贪恋美好的感觉,多巴胺带来的兴奋的确可以使人上瘾,如同吸烟,酗酒带来的快感一样。吸烟,酗酒甚至吸毒,也都可以刺激多巴胺的分泌,令人飘飘欲仙,难以戒掉。品尝巧克力的甜蜜,体验爱情的幸福,瘾君子腾云驾雾的满足感,都是几乎同样的机制在发挥作用。那么为什么巧克力不像毒品一样让人无法自拔呢?我们的大脑可以分辨出它们的不同,告诉我们这是哪一种感觉,从而调整机体的状态。一些有趣的研究结果显示,购物带给人的愉悦心情也与多巴胺有着或多或少的联系。购物能够刺激大脑的主要区域,琳琅满目的商品和对购物收获的期待,都可以使多巴胺浓度上升,甚至超过了实际收获时的兴奋,于是即使是只逛不买,或者搜寻降价打折都会令人感觉很有乐趣。反而有可能当时买了一件觉得十分喜欢的衣服,拿回家却束之高阁,那是因为当购物完成之后,多巴胺的浓度会迅速下降,看到这件衣服的时候也不再有当时兴奋的感觉,所以很多女人的冲动购物,也许罪魁祸首正是捣乱的多巴胺。

  瑞典科学家Arvid Carlsson确定多巴胺为脑内信息传递者的角色使他赢得了2000年诺贝尔医学奖。

  爱情是多么美妙的事情,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巅峰状态。多巴胺的强烈分泌,会使人的大脑产生疲倦感,所以大脑只好让那些化学成分自然新陈代谢,这样的过程可能很快,也可能持续到三四年的时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不再,后果或者爱情归于平淡,或者干脆分道扬镳。如此说来,爱情的保质期只有三四年而已,所谓的“七年之痒”大概应该改为“四年之痒”吧。不过爱情本身就是激情而又短暂的,这不是悲剧,并不是所有人都因为多巴胺的减少而选择分手。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我们还有责任、亲情、誓言、承诺,坚守着爱情和婚姻的更多是这些因素,不是电光火石一样的激情。在生活的过程中,通过不断的经营,共同的进步,爱情还可以焕发出新的活力,这才是更广义的爱。借用一句严谨的表达,“当多巴胺风起云涌的时候,我们狂热地爱与被爱着,尽情享受爱的甜蜜;当多巴胺风平浪静的时候,我们坦然处之,仍然为爱奉献与努力,不离不弃。

  造就购物狂

  科学证实了萨米扎和许多消费者早就清楚的道理:购物能使人心情愉悦。越来越多的大脑研究结果显示,购物能够刺激大脑的主要区域,改善情绪,让我们心旷神怡──至少暂时如此。浏览装饰一新的假日橱窗或找到一件心仪已久的玩具似乎会开启大脑的奖励中心,刺激大脑化学物质的释放,使你达到购物兴奋状态。了解你的大脑对购物做出反应的方式有助于你认识假日购物的高峰和低谷,避免买家的后悔和减少支出过度的风险。

  假日购物的许多乐趣都同大脑中的化学物质多巴胺有关。多巴胺对我们的身心健康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时还跟愉悦和满足感有关,当我们经历新鲜、刺激或具有挑战性的事情时,大脑中就会分泌多巴胺。对许多人而言,购物就属于此列。印第安纳大学教授、研究购物成瘾行为的恩格斯说,人们在所居住社区之外的其他地区购物时会更加挥霍无度。

  但对大脑活动的核磁共振研究显示,多巴胺的浓度与预期经历的关系要比实际经历更密切,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人们在逛商店或寻找廉价商品时会感到很有乐趣。

  多巴胺能让一个人痴迷于购物,做出错误的决策。埃默里大学的伯恩斯说,多巴胺可以解释为何一个人购买鞋子后却从来不穿。他说,看到这双鞋后,这个人的多巴胺就大量分泌。他说,多巴胺会刺激你的购买欲望。它就像是行动的助推剂一样,但一旦购买行为完成后,其浓度就会下降。神经学家、研发主管刘易斯也指出,假日期间拥挤的顾客、恶劣的服务和你已经支出过多金钱的现实会迅速打消购物的良好感觉。

  了解购物在我们大脑中引发的实际变化有助于做出更好的购物决策,避免在多巴胺带来购买冲动时过度支出。比如,从想购买的物品前走开,第二天再来选择将会消除购物冲动,有助于做出更加清醒的决策。

  多巴胺与爱情

  让人旧情难忘

  热恋是美妙的,分手是痛苦的,热恋之后的单身男女似乎总难再找到那曾有的激情和心仪的对象。为什么会这样,美国科学家通过研究田鼠揭开了其中的奥秘。

  田鼠是实行终身一夫一妻制的“性情动物”。据英国《卫报》12月5日报道,加利福尼亚州立大学的学者专门对这种动物进行了跟踪,研究它们的大脑和行为,分析它们的爱情产生与消亡过程,结果学者们结合二者后发现,当雄田鼠和雌田鼠交配以后,雄田鼠就会一生一世忠于雌田鼠,每当这个时候,雄田鼠的大脑就会释放出大量多巴胺———一种名为“感觉良好”的化学物质。

  研究带头人布兰登·阿拉戈纳将这种多巴胺戏称为“爱情的毒药”。当他们把这种化学物质注射到从来没有交配过的雄田鼠的大脑里时,发现这些小家伙马上放弃了对其他雌田鼠的追求。进一步的研究发现,这种多巴胺会改变田鼠大脑某一区域上的“沟渠”,这个区域为许多动物所拥有,包括人类。当已经有伴侣或曾有过伴侣的雄田鼠再次结识一个新异性时,它大脑里的这个区域就会发生剧烈变化,尽管这个时候雄田鼠大脑也会产生“爱情的毒药”这种化学物质,但是此时,该化学物质就会被已经改变的“沟渠”导向另一个神经元,导致雄田鼠无法对新异性燃起曾有的激情,遂变得冷淡起来。

  阿拉戈纳认为,虽然田鼠的爱情生活和人类的不一样,但是作用原理是共通的。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旧情难忘,实际上是多巴胺作用的结果。

  激发感情

  科学家用多巴胺来解释爱情。这就像经济学家用交易成本、配偶专有资本,咨询师用经营、技巧这些冰冷的专业词汇来击碎我们对爱的顶礼膜拜一样,让人感觉失望。

  多巴胺是一种神经传导物质,不仅能左右人们的行为,还参与情爱过程,激发人对异性情感的产生。

  大脑中心——丘脑是人的情爱中心,其间贮藏着丘比特之箭——多种神经递质,也称为恋爱兴奋剂,包括多巴胺,肾上腺素等。当人们一见钟情或经过多次了解产生爱慕之情时,丘脑中的多巴胺等神经递质就源源不断地分泌,势不可挡地汹涌而出。于是,我们就有了爱的感觉。

  在多巴胺的作用下,我们感觉爱的幸福。人们品尝巧克力时或瘾君子们在“腾云驾雾”时,所体验到的那种满足感,都是同样的机制在发生作用。幸好,我们的大脑能够区别彼此之间的不同。多巴胺好像一把能打开许多锁的万能钥匙,根据所处情景不同,在体内产生不同的反应。巧克力的气味、口味告诉大脑,我们正在吃东西;情侣的体味和香味提醒大脑,我们正在身陷爱中。

  多巴胺带来的“激情”,会给人一种错觉,以为爱可以永久狂热。不幸的是,我们的身体无法一直承受这种像古柯碱的成分刺激,也就是说,一个人不可能永远处于心跳过速的颠峰状态。所以大脑只好取消这种念头,让那些化学成分在自己的控制下自然地新陈代谢。这样一个过程,通常会持续一年半到3年。随着多巴胺的减少和消失,激情也由此变为淡漠。

  现实生活中情侣往往维持很长时间的关系的确令人惊讶。那么是哪种力量使差异极大的两性结合在一起抚养后代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激素的力量。

  真爱弥久

  研究人员向这两组实验对象展示他或她爱人的照片,同时利用核磁共振成像技术,扫描他们的脑部。扫描图像显示,共度20年伴侣中,大约十分之一的人看到爱人照片后,脑部迅速分泌大量化学物质多巴胺。 [5]

  作为一种神经传导物质,多巴胺传递喜悦兴奋感,堪称“快乐激素”。上述多巴胺暴发的化学反应在新情侣脑部出现得更为普遍。 [5]

  研究人员用象征爱情天长地久的“天鹅伴侣”指代出现这种化学反应的多年伴侣。研究团队负责人、心理学者阿瑟·阿伦说:“这项发现反驳了传统爱情观点,”这种观点得到先前一些研究佐证。这些研究指出,感情关系存在几个“破裂点”,即在情侣相处12个月至15个月之间、3年以及著名的“七年之痒”。情侣间如胶似漆、意乱情迷的浪漫状态在双方相处15个月内开始淡化,10年后已经消逝。 [5]

  “回收”的新机制

  多巴胺是大脑中一种重要的神经递质,它参与生理和病理条件下人和哺乳动物的许多活动,尤其在运动调节、学习和记忆以及药物成瘾过程中起着关键作用。产生多巴胺这一神经递质的神经元(即多巴胺能神经元)对所释放的多巴胺采取了类似于“返回式卫星”的管理方式,即根据大脑活动需要释放多巴胺,同时又利用多巴胺转运体作为多巴胺的“回收泵”,将释放出去的多巴胺适时、适量地予以回收,这样既达到调节细胞外多巴胺浓度,适应生理活动需要的目的,又能使多巴胺得到重复再利用,节能增效。一旦多巴胺“回收泵”系统发生功能障碍,就会发生多种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例如药物成瘾等。那么,多巴胺的“回收泵”是如何被精确调控的呢?目前学术界对这一过程的了解仍然非常有限。

  在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神经科学研究所研究员周嘉伟的指导下,助理研究员朱树勇与博士研究生赵成江和吴莹莹等组成的团队经过多年的潜心研究,发现一种小G蛋白的调节因子Vav2能够通过调节多巴胺转运体在质膜的分布,从而显著改变多巴胺“回收泵”系统的转运效率。如果将Vav2基因敲除,“回收泵”功能异常提升,就会使大脑伏隔核多巴胺的含量明显升高。为了寻找控制多巴胺“回收泵”的“开关”,研究人员利用分子生物学实验手段筛选到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的受体Ret。

  他们的研究结果显示,GDNF和Ret可以作为拨动和调节多巴胺“回收泵”的“开关”而起作用。当这套“开关”失灵(如Ret基因敲除)的时候,动物呈现类似于Vav2基因敲除小鼠的表现。过去一般认为,GDNF及其受体Ret主要是掌管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存活,因此,他们的这一发现拓展了人们对神经营养因子GDNF作用的传统认识。

  值得一提的是,上述对多巴胺“回收泵”的调节机制具有脑区的特异性,这套“开关”主要在与奖赏和药物成瘾起始相关的脑区——伏隔核发挥作用。长期以来,人们对大脑中各主要多巴胺能系统之间在多巴胺“回收泵”的调节机理方面是否存在差别这一问题不甚了解,因此,周嘉伟研究组的这一成果揭示了大脑伏隔核与其它主要多巴胺能系统在分子水平上的显著差别,这将为理解和调控药物成瘾的形成过程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确实,在该研究中他们发现Vav2基因缺失所导致的多巴胺“回收泵”机制失调可以有效抑制可卡因所致的药物成瘾的形成过程,表明作为一条全新的信号转导通路,GDNF/Ret/Vav2信号传导通路在可卡因成瘾的治疗中具有潜在的重要作用。

 
 



  毒品为什么会让人上瘾?

  毒品上瘾行程过程(1、2)

  毒品上瘾行程过程(3、4)

  过去10年里,研究人员不断对吸毒成瘾者的物理基础进行研究,并取得不小的进展。我们现在知道,如果治疗得当的话,戒毒成功率将会达到40%。在fMRIs和PET扫描等新技术的帮助下,研究人员已经开始研究当人类对毒品上瘾时,大脑产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大脑中哪些区域受到了影响。通过监控人类大脑中记忆决策过程和感情变化过程,专家们可以对毒品上瘾过程有清晰的了解。利用这些研究成果,专家们已经开始设计新的药物来对抗人类毒品的上瘾。
 

  是什么让你感到愉悦
 

  当接触到毒品时,我们的记忆系统记录下当时的决策神经和突显选择,产生一种不可控制的渴望。戒毒专家莫达表示:“毒瘾主要涉及到人类大脑的基本功能问题,所以在充分接触毒品后,每个人都会上瘾。”莫达的研究小组证实,肥胖者在看到自己喜欢食物的时候大脑皮层就会受到刺激而发生变化,而且其嘴巴、舌头等都会不自主地蠢蠢欲动。对他们来说,这些部位受到的刺激就打开了快乐享受的闸门。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任何让你深感愉快的东西都可能成瘾。所以,毒品首先会让缺乏自制力的人们开始上瘾。

  成瘾研究专家保卢斯对弗吉尼亚州医院的毒品成瘾者进行观察研究发现:那些在完成计划一年内便又成为瘾君子的人的认知能力很差,并在生活中也不能很好地适应新事物。这表明,这些患者不擅于使用大脑中执行决策任务的理性区域。果然,脑部扫描显示,在可以用理性思考覆盖冲动行为的前额皮层,这些患者的活动量明显不多。令保卢斯惊奇的是,通过检查扫描患者的脑部结构,他可以准确地预测哪些瘾君子在病愈后会复发,准确率达到80%到90%。

  此外,专家们还对神经传递素多巴胺进行了研究。事实上,在对毒品上瘾的过程中,多巴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在某种意义上说,如果你能够抑制带有愉快信号的大脑化学物质变化的影响,那么你就可以脱离药物治疗。

  例如,D3是多巴胺受体中一个特别的群体。在可卡因、甲基苯丙胺和尼古丁刺激下,D3将迅速繁殖,让更多的毒品进入并刺激神经细胞。NIDA药物疗法专家弗兰克表示:“多巴胺受体密度就是一个晴雨表,阻止多巴胺的产生也就能控制毒品的进入。这或许是调节大脑奖赏系统的最热门目标。”

  要阻止上瘾形成,也可以采取两种不同的方法。如果多巴胺是汽车的话,那么人类大脑抑制系统就相当于刹车的离合器。对上瘾的人来说,这种自然的阻尼电路被称为γ—氨基丁酸。

  已经在60多个国家销售的氨己烯酸曾是治疗癫痫症的首选,而事实上,它也是γ—氨基丁酸的有效助推器。治疗癫痫患者时,氨己烯酸抑制住过于活跃的运动神经元,否则后者会造成肌肉收缩和痉挛。美国两个生物技术公司已经开始研究可卡因等毒品成瘾的治疗,希望通过增加瘾君子大脑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来帮助他们控制对毒品的渴望和需求。目前为止,在动物身上,氨己烯酸已经能阻止γ—氨基丁酸的崩溃,使更多的抑制化合物储存在神经细胞中。这样一来,当毒品刺激的时候,更多细胞可以释放出γ—氨基丁酸。弗兰克乐观地表示:“如果实验成功,这种方法可以用来治疗所有毒品成瘾者。”
 

  戒毒至少90天
 

  对毒品成瘾的另外一个原因是压力因素。动物研究表明,长期的压力可以提高对毒品的渴望。对白鼠的实验表明,在一个陌生环境里,它们更倾向于麻醉自己。

  对于高级动物人类来说,沉重的压力可以改变大脑的思维方式,尤其是对行动后果的考虑。“在重重压力下,人类参与审议认知的部分前额叶皮层就会处于关闭状态,这在瘾君子身上更为明显。”弗兰克表示,前额叶皮层的变动对瘾君子的影响更大一些。

  荷尔蒙也是影响瘾君子的重要因素。例如,研究表明,女性在月经周期的后期更容易对尼古丁等毒品产生强烈的渴望,因为那时产生卵子的卵泡激素和雌性激素同时被释放出来。对此,莫达表示:“在不同周期,大脑有不同的敏感性,在月经周期后期,女性有更大的渴求。”

  1985年,莫达首次使用PET扫描技术来监测瘾君子的大脑和神经细胞,包括血流量、多巴胺含量以及葡萄糖新陈代谢。一年后,莫达再次监测瘾君子的大脑和神经,发现他们的大脑恢复到吸毒之前的状态。这无疑是个好消息。   “吸毒成瘾引起的变化并不只是涉及到一个系统,有些系统甚至要在两年后才会发生改变。”莫达表示,其中一个涉及到的领域便是人类的学习能力。对冰毒成瘾的一些人,在戒除冰毒14个月以后,研究人员发现他们学习新东西的能力受到了影响。

  这恰好能解释这种情况的出现:有些时候我们知道吸毒的严重后果,但我们却并没有让自己远离这些东西。而医生通过这种方式的治疗手段也始终没有见效过。几个星期或几个月后,瘾君子又会重新回来。治疗是一个学习的过程,医生和专家通过治疗让瘾君子远离毒品,但毒品对他们的学习能力产生影响,所以在戒除一段时间后,瘾君子们发现自己很难拒绝毒品的诱惑。

  事实证明,在90天后,人类大脑就能开始重新形成构造并摆脱毒品的影响。耶鲁大学的研究人员已经证明了他们所说的睡眠者效应——瘾君子戒除毒品或药品后至少需要90天,大脑前额叶皮质才会恢复其适当决策和分析的职能。

  这项工作可以促进认知增强剂或加大前额皮层自然运转化合物的研究,它将能让大脑中控制上瘾的核心部分发挥更直接的作用,在奖赏通路下更好地激发多巴胺的作用,使瘾君子在看到可卡因一样的白色粉末时,不再有想吸毒的冲动。这和伊万·巴甫洛夫那个著名的条件反射实验是相同原理,狗仔听到钟声后,会自然释放对食品的渴望。

 


 

  成都毒品律师解读:尼古丁与多巴胺之间的关系
 

  在尼古丁与多巴胺受体交互作用时,大脑会在产生多巴胺以及对其反应方面发生变化。这种反应也是导致尼古丁上瘾的主要原因。

  尼古丁能在几秒钟内从肺进入血液并到达大脑。虽然每支香烟平均只有1-3毫克尼古丁,但已足以让人脑产生长期变化。尼古丁导致大脑分泌更多多巴胺,这也解释了吸烟为什么能刺激产生愉悦感的原因。大脑中多巴胺水平的影响与安非他明和兴奋剂的作用很类似,因此吸烟的效果与使用可卡因等药物有些相似。

  当尼古丁与多巴胺受体相互作用时,大脑会开始产生更多多巴胺作为对尼古丁的回应,这会导致大脑减少自然多巴胺的分泌。这一器官会逐渐变成只对香烟等药物产生反应而分泌这种信息传递素,而不是对自然功能做出反应。虽然这一过程发生的很快,但在戒断尼古丁后需要很长时间才能彻底解除对烟草的依赖习惯。

  尼古丁和多巴胺与人脑玩了一个恶作剧。在尼古丁首次引入身体时,大脑仍然会自然产生多巴胺,但分泌的数量会高于往常。这反过来会导致大脑产生更多多巴胺受体应对多出来的多巴胺,使大脑对尼古丁和多巴胺变的更加敏感。

  尼古丁和多巴胺的结合是造成吸烟上瘾和戒断反应的主要原因。只在特定情况下分泌多巴胺和增加受体数量的大脑变化会导致吸烟者需要频繁抽烟才能保持正常感觉。再加上尼古丁的影响在几十分钟后会消失,因此使戒烟变的很困难。


 


 

  多巴胺与毒品上瘾(心瘾)的生物机制关系
 

  人体正常生理功能晕专家的多巴胺的分泌都会处在正常值内,而情感的波动或激素的异常都会导致人体内物质分泌的增多、减少,所以人们才会有喜欢与讨厌某种行为某种东西的区别。多巴胺不仅是传递兴奋的一种化学物质,而且是导致上瘾的"罪魁祸首"。 无疑,科学家们对形成上瘾的生物机制越是了解得清楚,对治愈"上瘾"的前景就越是光明。 毒品的成瘾性,不仅表现在吸毒者对毒品的生理依赖上,更表现在心理依赖上,医学上称之为"想瘾"或"心瘾"。 所谓"想瘾",是指吸毒者即使在消除了毒品的戒断反应后,仍无法忘怀毒品带给他们的美妙感觉和异常欣快感。他们对毒品心理上的欲望和渴求,往往超过生理上所承受的痛苦。于是,许多人在戒断毒品后,又复吸,而且复吸率达到95%以上,全世界都无例外。